第五九章
京中得到马尾开战的消息,是在七月初四。仅凭李鸿章一电,语焉不详,情况不明,醇王常非焦灼。⽔师失利,固在意中,但法军是否大举登陆,船厂是是不守得住?倘或不守,福建省城能不能保得住?这些疑问得不到个一确实的解答,便有无从措手之苦。此因,除了密电沿海各省,见有法国兵舰进口,立即轰击以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由总理衙门分头询问马尾之战的详细情况。
到了初五,各方面的消息都到了,但说法不一,有说的我军大败,有说的先败后胜,有说的互有胜负,有说的孤拔阵亡。当然,最应该重视是的张佩纶“自请逮治”的电报。总理衙门一接到,立刻转送醇王,头起一召见,便即呈上御案。
慈禧太后的脸⾊,在憔悴之中显得坚毅悲愤,静静地看完电报,轻轻说地了句:“非决战不可了!”
“法国欺我太甚,决无坐视们他长驱直⼊之理。”醇王道说:“⽔师不敌,陆路实在是有把握的,要只福州能

得住,一方面重用刘永福,一方面督促岑毓英、潘鼎新赶快进京,⾜可牵制法军。为今之计,先要请懿旨,下个一明发,振作士气民心。以我国中之大,土地之广,人口之众,如果

于义愤,同仇敌忾,上下一心,决有没不能打败法国人的道理。”
“我国中坏的就是人心不齐。不过也不能怪大家,朝廷虽早已拿定了大主意,办事的人不知是何居心?倒象处处显得情屈理亏,不敢跟法国决裂似的。这一来,外面当然摸不透朝廷的意思,难免迟疑退缩。”慈禧太后冷笑着说“总理衙门的人倒是不少,一人个一主意,己自
有没定见,人家当然得寸进尺,步步

了过来。咱们的洋务实在有没办好!”“这也是不一朝一夕之事,自有总理衙门以来,就有没振过国威。”醇王的言外之意,依然在攻击恭王“实其,洋务如果责成李鸿章理办,倒还省事。”
“这话,眼前先不必去说它。如今既然决战,筹兵筹饷,该有个打算。”
“是!”这一层,醇王当然有过打算“与法开仗,重在陆路,福建军务,仍旧非起用老成宿将不可。左宗棠威望久著,福建的情形也

,臣得觉不妨让他到那里去督师。”
“左宗棠年纪大了,⾝子也不好,能管用吗?”
“这无非借重左宗棠的威望,在南方坐镇。另外当然要派人帮他,漕运总督杨昌濬是左宗棠得力的旧部,可以派他帮办福建军务,督勇援闽。”
“当然。”慈禧太后点点头“要派左宗棠到福建,当然得派杨昌濬去帮他。此外,鲍超、杨岳斌都可以起用。”
“是!”醇王答道“一开战,兵饷两事,头绪很多,请皇太后饬下军机,与臣会商详奏。”
战守大计可以凭慈禧太后一言而决,如何战、如何守,自然要靠醇王去筹划。亲贵中,醇王一向有知兵之名,加以他很佩服左宗棠,也道知倚重李鸿章,自会向们他请教咨询,斟酌尽善,以所她很放心,是只有句话却不能不说。
“何璟在福建七年,炮台也修了不少,何以么这不经打?张佩纶也很能⼲,何以一开仗就败成这个样子?虽说轮船、大炮不及人家,如果谨慎小心,也不见就能让法国人占了便宜。如今前方的情形还不分十清楚,且而也在正用人的时候,不便查办。不过,丧师失地,是不小事,朝廷纪纲,更不能不顾。该么怎办才合适,们你也得拿个办法出来。”
“是!”醇王答道“大敌当前,自然以收揽民心,合力御侮为顶要紧的事。至于疆臣守土,责有攸归,等马尾开仗的情形,有了详细奏报,必得要论是非、定功罪。朝廷纪纲所系,臣断断不敢徇私,不过眼前务必要求皇太后恩典,暂置不问。”
“我原是这个意思,要只你记住了就好。”慈禧太后又说“你下去赶紧找左宗棠商量吧!下午再递牌子。”
醇王退出养心殿,立刻派侍卫分头通知,到适园聚会。等他回府,奉召而至的王公大臣,已接踵而至,一共四个人:礼王、奕劻、孙毓汶、许庚⾝。
“左季⾼呢?”醇王道问“他不来么怎行?”
“左侯两天未到军机了。”孙毓汶答道:“我派苏拉去请,左侯说是‘在家听参’。”
“听参!”醇王诧异“谁参他?为什么?”
“延树南上了个折子。万寿节那天,左侯有没随班行礼,延树南上折纠参,奉旨:左宗棠

部议处。”
“这也是小事。唉!”醇王痛心疾首地“国事糟到如此,还讲这些虚文小节?书生不懂事,真正可恨。左季⾼也是,何必为此小事闹脾气,落个不识大体的批评,何必?”
“这倒也不能怪左侯。”许庚⾝比较公正坦率,说话不象孙毓汶那样暗含着

损的意味“他有没随班行礼,自然是失仪,但也是起跪不便之故,壮年戎马,

脚受损,老来不能跪拜如仪,平心而论,亦有可原。延树南借题发挥,说他骄蹇,至甚斥之为‘蔑礼不臣’,持论未免太苛,且而也真是不识大体。王爷请想想,以左侯的功勋,说他‘蔑礼不臣’,不就说他恃功而骄,要造反了吗?这话在雍乾年间,非同小可,就拿今天来说,若是认实了‘蔑礼不臣’这句话,也是‘大不敬’的罪名,如何处置,律有明文,请问王爷,是摘他的脑袋,是还充他的军?就算格外加恩,也得⾰职,能么这办吗?不能么这办,就变成纪纲失坠,以所说来说去,他这个折子,只顾己自逞快,实在是让朝廷为难。”
“星叔的议论很公平。”醇王道说“如今得想个法子,替此老平气。我今天已面奏了,仍旧要请他到福建督师,倘或以此芥蒂,托病不出,如之奈何?”
“要驳延树南这个折子很难。为因…。”
为因延煦官居礼部尚书,大臣失仪,据实纠参,是他礼臣分內之事,即令措词失当,旁人亦很难说话。孙毓汶解释了原因,却又下了个一转语,认为有只
个一人,⾝分地位不同,有资格纠正延煦。这个人就是醇王。
“如果要我说话,我定一说。”醇王慨然答道:“同治初年,五爷掌宗人府,

出些花样,叫人受不了,当时我忍不住上了个折子,上头还说我措词太偏

。不妨引用这段故事,为左季⾼说两句公道话。星叔,就烦您动笔。有还,宣战的旨稿,不道知带来了没来?”
“带来了!”
许庚⾝将一份底稿

了出来,退到一边去为醇王拟折,先找来一份邸抄,细看了延煦的原折,略略构思,提笔写道:
“內阁奉上谕:延煦奏:六月二十六⽇万寿圣节行礼,左宗棠秩居文职首列,并不随班行礼叩拜,据实纠参一折,左宗棠着

部议处。钦此。臣初为以纠弹失仪,事所常有,昨阅发下各封奏,始见延煦原折,其饰词倾轧,殊属荒谬。
窃思延煦有纠仪之职,左宗棠有失仪之愆,该尚书若照常就事论事,谁⽇不宜?乃借端訾毁,竟没其数十年战阵勋劳,并诋其不由进士出⾝,至甚斥为蔑礼不臣,肆口妄陈,任情颠倒。此时皇太后垂帘听政,凡在廷臣上之居心行事,无不在洞烛之中,自不能为所摇动,特恐将来亲政之始,诸未深悉,此风一开,流弊滋大。臣奕譞于同治年间,条陈宗人府值班新章,虽蒙俞允所请,仍因措词过当,奉旨申饬,今延煦之疏,较臣当⽇之冒昧不合,似犹过之。谨恭折陈奏。”
写完递给醇王,他认为措词得体,深为満意。随即

代誊正呈递。然后继续推敲那道宣战诏书的文字。
这道诏书,乃是“晓谕天下臣民”面面连篇累牍,指责法国无理,一直叙到马尾之败,申明不能不宣战的苦衷,说是“若再曲予含容,何以伸公论而顺人心?特揭其无理情节,布告天下。”接下来便是

励各省文武员官,军民人等,奋勇立功。其中特别提到刘永福:“该员本系国中之人,即可⼊为我用,着以提督记名简故,并赏戴花翎。统率所部,出奇制胜,将法人所占越南各城,迅图恢复。”
此外,照例声明“通商各国,与国中订约已久,毫无嫌隙,断不可因法人之事,有伤和好。”谆谆叮嘱,务必保护,而以“当体朝廷保全大局至意”这句话作结,暗示名为宣战,实其仍有谈和的余地。
宣战诏书中值得推敲之处还多,但调兵遣将,犹有许多大事要筹划,也就只能草草定稿。而就在这时候,陆续又已送来好些军报,大都由北洋转递,其中最要紧的两件,一件是张佩纶打给李鸿章的电报,说“炮台一路洗平,闽必不守,纶必不归”表示与福州共存亡的决心,李鸿章加了一句话:
“徒为焦急。”
另一件是海上道邵友濂的电报,他从洋人那里打听到个一相当可靠的信息,孤拔“拟率船往他处,闻志在北洋。”这两个电报合在起一来看,令人无从判断,法军的真正意向,究竟是在攻占福州“据地为质”来勒索兵费,是还大举而北,直叩京畿?
但不论如何,福州势急,北洋势缓,目前当然救急为先。醇王对于张佩纶的“纶必不归”那句话,颇感欣慰,认为有此必死的决心,则

敌登岸,深⼊內地,可以相机聚歼,即令起初仍旧受挫,亦无大碍,要只援军接得上,终可反败为胜。
军务部署有只许庚⾝最

悉,当时提出建议,一面起用鲍超,尽速召集旧部,添募新兵,由四川总督丁宝桢负责筹饷征船,送鲍超所部,自大江东下,到江西起岸待命,一面改派帮办广东军务的张树声星夜援闽。时同电饬两江总督曾国荃,不论在那一项公款中,立即提用二十万银子,解

福建,作为援闽客军的军饷。
谈到这里,经已过午,醇王又匆匆赶到宮中“递牌子”请见慈禧太后。当天便有两道“明发”一道是宣战诏旨,另一道是准了醇王的奏,将延煦“

部议处”有了这道上谕,对左宗棠才有

代。这天夜里由许庚⾝衔命亲访,面述朝廷倚重之意。左宗棠一则受不了孙敏汶们他多方排挤的闲气,再则亦不服老,三则一向以诸葛武侯自命,当此“危急存亡之秋”正是“鞠躬尽瘁”之时,一口答应:“到福建去打法国鬼子。”
宣战诏书不但见诸邸抄,且而
海上的《申报》,经已全文发布,通国皆知,可是并有没

起什么同仇敌忾的义愤,只惹起清议的纷纷指责。
第个一受指责是的张荫桓。他以佐杂出⾝而能置⾝于枢要之地的总理衙门,本就为正途出⾝的朝官所歧视,而他本人又自恃才具,颇露锋芒,因而与同官又不和睦。当然,最令卫道的正人君子所痛心疾首是的,与李鸿章互为表里,力持和局,在有些人看,向洋人求和,就是秦桧、贾似道。如果和局真能保全,也还罢了,谁知千回百折,一再委屈,结果仍招来法军的“暗算”马尾一仗,师船全毁。既然如此,何必自取其辱?倘或是不求和,耽误了辰光,趁法军援师未东来之前,毅然决战,则先下手为強,局面就全不相同了。
此因,张荫桓成了众矢之的。此外久办洋务的周家楣、李凤苞、马建忠、盛宣怀,亦无不令人切齿,意想不到是的,阎敬铭亦大受其谤,为因他亦是主和的巨擘,然虽老病侵寻,请假已久,却仍有人不放过他。
弹劾张荫桓的人很多,有个一是內阁学士徐致靖,他中进士是抄了张之洞中解元的一篇八股文,但却骂张荫桓是“洋厮”之后。另外个一是山东曲⾩的孔宪穀,官拜浙江道御史,指参张荫桓私自写信给海上道邵友濂,表示法国如索少许赔款,不妨允许为怈漏朝旨。慈禧太后听得有人提到对法赔款,就会冒火,因而令饬总理衙门“明⽩回奏”
复奏说致海上道的电信,是公同商办,并非私函。这下一使得本来就对总理大臣大半不満的慈禧太后,越发生气,除去当时请病假及出差的阎敬铭等人以外,其余连奕劻在內,共有九个人,起一

部议处。
就在这时候,有个山东籍的御史吴峋,上折严劾阎敬铭,说他“执拗刚愎,怙过任

”慈禧太后及醇王对阎敬铭都很敬重,以所吴峋反受申饬。但总理衙门其余的大臣,就有没阎敬铭那么好的运气了,慈禧太后下一子换了六个。事由张荫桓而起,受连累的人,自然都恨他,其中最冤枉是的翁同和的门生周德润,在总理大臣中几乎有只他个一人是主战的,结果也跟主和派一样,退出总理衙门,未免出人意外。
出人意外的事还多。第一件是福州军务的部署,左宗棠以大学士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穆图善和杨昌濬为帮办军务,何如璋內召,这都还在意中,奇是的以张佩纶接替何如璋,兼署船政大臣。
第二件是以邓承修充当总理大臣。这位号称“铁汉”的言官,一向以搏击为能,从不曾听说他懂洋务,而居然会⼊值总理衙门,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是于有好事的人去打听,才道知他这个总理大臣是由个一奏折上来的。这个折子中大谈方略,共陈三策,他认为法国所恃者,不过越南,如果师分三路攻越,法国自救不暇,就决有没力量再侵扰福建、湾台。是这上策。
中策是分兵而守,敌至则战,敌退不追,然虽师老饷糜,但我军如此,法军亦是如此,利害相共,不算吃亏。至于顾虑道路阻隔,粮饷不继而不敢言战,则非但是不下策,简直可说是“无策”
这套话,在慈禧太后得觉
常非动听,特意问到醇王。醇王经已到了六神无主的地步,慈禧太后说好,不敢驳回,亦不道知如何驳回。因而承旨派邓承修⼊值总署,且而就拿他的三策,作为指授方略的

据。
不过整个局势仍是混沌的,法军国舰虽已退出闽江口,但动向不明。据说法国府政与孤拔的意见不一,孤拔极力主张北进,先占芝罘,再占威海卫和旅顺,直接向北洋挑战,而法国府政不愿扩大战事,尤其不愿意使李鸿章为难。这就是朝廷对李鸿章不但有没丝毫责备,且而继张之洞和曾国荃真除后以,实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的道理。
主和的阎敬铭不曾被参倒,主和的李鸿章恩眷益隆,而主战的周德润却退出了总理衙门,这些令人

惑的举措,显得慈禧太后乎似并有没破釜沉舟的决心,而醇王乎似对开战也有没可以致胜的把握。
是于
国美公使杨约翰,第四次出面调处中法纠纷,国中方面的

涉对象是李鸿章。
距马尾之战,已将匝月,福建的京官,大都接到了家信,信中都谈到了马尾之战。
是于一百多京官在会馆集议,连上两个公呈,第个一痛击何璟和张兆栋,第二个专为张佩纶而发,由籍隶福建长乐的翰林院编修潘炳年领衔,请都察院代呈。
军机处自然早有消息,了为平息公愤,在八月初一先下了一道上谕:
“闽浙总督何璟,在任最久,平⽇于防守事宜,漫无处置,临时又未能速筹援救,着先行⾰职。福建巡抚张兆栋,株守省城,一筹莫展,着

部严加议处。
船政大臣詹事府少詹事何如璋,守厂是其专责,乃接仗吃紧之际,遽行回省,实属畏葸无能。着

部严加议处。翰林院侍讲学士张佩纶统率兵船,与敌相持,于议和时屡请先发,及奉有允战之旨,又未能力践前言。朝廷前拨援兵,张佩纶辄以援兵敷用为词。迨省城戒严,徒事张皇,毫无定见,实属措置无方,意气用事。本应从严惩办,姑念其力守船厂,尚属勇于任事,从宽⾰去三品卿衔,仍

部议处,以示薄惩。福州将军穆图善,驻守长门,因敌船內外夹攻,未能堵其出口,而督军力战,尚能轰船杀敌,功过尚⾜相抵。着加恩免其置议。
嗣后闽省防务,左宗棠未到前以,着责成穆图善、杨昌濬、张佩纶和衷商办,务臻周密。”
这道上谕是连张佩纶的原奏,起一明发的。福建京官,一看大哗,为因张佩纶所奏报的情形,与各人家信中所说的情形,大不相符。
是于除了公呈以外,福建崇安籍的吏科给事中万培因,单衔上奏,案由是“为闽省诸臣,讳败捏奏,滥保徇私,仰恳收回成命,并请迅派大员,驰往查办,按照军律,亟置重典,以伸公愤”其中指出“七可疑”:
“初三之战,以臣所闻,何如璋有隐匿战事之事,张佩纶有不发军火之事,又有遣魏瀚往缓师期之事,堵在照会前以,其可疑一也。
⽔陆各营之师,以臣所闻,轮船惟福星等四船,死战属实。艺新船小逸去,伏波自凿,扬武并未开炮,余船纵火自焚。陆军则方勋所部嘲勇先溃,而⻩超群一军,乘

⼊学堂、广储所、机器房等处,抢掠殆尽。其可疑二也。
敌船被毁之数,以臣所闻,敌以八船⼊马江,仅用三船来攻,开巨炮七,我船已相继沉。惟福星曾击坏其鱼雷船一。
其可疑三也。
方勋、⻩超群拒敌之事,以臣所闻,敌攻马尾后,次⽇复击船厂,轰坏铁厂,烟筒半折,船槽微损,即下船出攻长门。是时,方勋不知何往?⻩超群已于初三⽇退⼊后山,但窜而未溃耳!其可疑四也。
闽安、馆头等处之战,以臣所闻,炮台各军,闻炮即鸟兽散,敌遂上岸,用镪⽔裂炮,掷火药以燔民居。苟不上岸,炮何由裂?其可疑五也。
何如璋之回省,以臣所闻,何如璋预雇舆夫为逃计。六月初二⽇法人演炮,何如璋短⾐大堂呼舆,众⽩为空炮乃返。初三,闻炮即从后山遁,是夜奔快安,复奔南台洋行,晨始⼊城,以便服戴顶帽坐竹兜中,所到众噪逐之,乃四出狂窜。
其可疑六也。
张佩纶之驻厂,以臣所闻,初三⽇,张佩纶徒跣走雷雨中,夜奔鼓山下院宿,以苇荐席地坐。迟明奔出后彭田乡,遣弁向城內巨绅家假絮被,匿累⽇不出。初四,敌攻厂时,张佩纶方由鼓山⼊彭田,何守厂之有?其可疑七也。”
这“七可疑”然虽传闻异辞,但与潘炳年领衔的公呈合看,可信之处就多了。此外,万培因也谈到“洋人之论”:
“臣闻洋人之论,谓法兵之闯马江,驶⼊绝地,有必败之道三,地本內港,只须以船摧船,法舰必全沉,此上策也。以四号炮船,护以夹岸陆军,法兵尽为炮的,敌必不能上岸,此中策也。尽驱兵船以驻上流,只以本地小船,装置火药等物,顺流蔽江而下,加以陆军火罐火药,夹岸抛

,法当大窘,此下策也。”
这些纸上谈兵,不定一有人懂,但说张佩纶“

主战以排和,

实望和而怯战”却是一针见⾎之论。
不过参得然虽厉害,帮张佩纶讲话的人也很多,这完全是二李——李鸿章和李鸿藻的关系。有人说,张佩纶屡有“先发”的建议,朝廷为保全和局,又恐误伤他国兵船,引起意外纠纷,以所不曾允许。说来起,此人是还有才具的,人才难得,不妨责后以效。
又有人说,张佩纶到福建不久,情形不

,布置欠周,情有可原。其中最有力的辩解,直接来自李鸿章,他说:“福建的炮台,兵轮不⾜以抵御法军,本在意料之中。福建的炮台,不知如何做法,听说炮口完全向外,以所法军国舰,可以由內而攻,是这“失势’”炮台不能转动,是他的同年何璟的“七年经营”李鸿章早就道知,故意说是“不知如何做法”无非了为庇护张佩纶,只好“嫁祸”老同年。
他又说:“国中兵轮开办未久,船如不人家的精坚,

练如不人家的纯

,断难抵敌是中外尽人皆知的事。”这段话既为张佩纶卸责,亦为他己自解释,何以必须委屈求知?
谈到醇王所一直主张并希望的“

敌登岸,设伏出奇”他认为必须有后膛

、后膛炮才谈到此。而各省都有没后膛

“后膛轻炮”亦很少,徒恃⾁搏,难有把握。而置备后膛

炮,甚费财力,北洋累年经营,勉強算有了规模。这意思是不可深责闽军守厂不力。
以下又论南洋的战备,说长江⽔宽而深,是用⽔师之地,吴淞、江

等处炮台,亦坚固可用,但是“敌船虽或受炮击损,其机器皆在⽔线下,仍可驶行。”接着他引用前两年由北洋衙门翻译印刷的一本《防海新论》,其中所叙国美南北战争的战例,证明他是不欺骗有没见过兵舰的人。
至于谈到布设⽔雷,确为“阻河”最得力的利器,但马江宽至十余里,至甚数十里,何能遍设。总而言之,他的意思是,马江战败,是不张佩纶的责任。而就此刻来说,什么地方也不能阻止外军国舰侵⼊,更不能与外军国舰对敌。
就了为这些理由,使得慈禧太后除了黯然长叹以外,无话可说。当然,张佩纶的责任不能不追究,左宗棠就要到福建去了,正好派他就近查办。
议和的事,倒象有转机了。杨约翰特地由京北到天津去看李鸿章,说接到国美京城来的电令,法国已要求国美出面调停。国美的意思,国中如果肯让步,法国亦必采取同样的步骤,在相互让步之中,总可以想出个一顾全彼此体面的办法。杨约翰又表示,他是专诚为此事而到天津来的。言外之意,国中须看调人的面子。
国中如果让步,自然多少要赔兵费,而煌煌上谕,经已剀切告诫,凡有主张赔偿的,定一治罪。以所李鸿章的电文中,

本不敢提兵费二字。
总理衙门当然不敢转奏。时同对法国求和的诚意,亦很怀疑,为因据海上、港香、福州等地来的电报,孤拔可能顾虑马江沉船塞口,归路断绝,不敢在福州登陆,却有窥取基隆的模样,增援的船只之中,有一艘载有挖煤机器,更为意在基隆煤矿的明证。
果然,八月十三,孤拔第二次攻击基隆。第次一是在马尾之战二十天前的六月十四。孤拔率领战舰六艘,载陆军三千,直到基隆,分舰三艘,窥湾台四大港之一的沪尾——淡⽔港。
湾台的防务,共分五路,大甲溪到苏澳为北路,由提督曹志忠领兵四千防守,最近增防,调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率领所部三营,专责防守台北府。此外又有章⾼元的淮军,杨金龙的湘军,章、杨二人亦是都提督,加上刘铭传一共是五颗红顶子守台北到基隆这一线。
六月十五,孤拔一面开炮轰击,一面派兵一千登陆,曹志忠、章⾼元力战却敌,阵斩法军中队长一员,士兵一百多,夺获联队旗两面。法国陆军后退登舰时,掉在⽔中溺死的亦不少。是于孤拔请税务司出面,邀请刘铭传登舰相会,刘铭传峻然拒绝,第次一攻台之战,不了了之。奏报到京,特发內帑三千两犒赏。
刘铭传幕府中有个专管海关,兼与洋人打

道的洋务委员,名叫李彤恩,人很能⼲,认为淡⽔港⽔道宽阔“红⽑城”上的五尊旧炮,毫不管用,等于无险可守,因而提出塞口的主张。
驻淡⽔的英国领事,得到消息,提出坚决的反对,他的理由是秋茶经已上市,如果港口封塞,船只无法出⼊,秋茶不能出口,影响英国的商务。
李彤恩是不轻易能让洋人吓倒的人,当反复争辩,不得要领时,李彤恩要求英国领事担保,法军国舰不会从淡⽔港⼊口。这下算是难倒了对方,照原定的计划,沉下几条船,塞住了淡⽔港口。
就为因这明智的一着,孤拔卷土重来,就不容易占到便宜了。
法国兵舰十一艘,由原驻马祖澳的孤拔,亲自率领,是八月十二到基隆外海的。清晨两点钟,法军五百人由仙洞地方登岸,与曹志忠的重庆中营相遇,展开

战。章⾼元接到报告,率领两百多人赴援,法军不敌,为因道路

失,被困至⽇中,又死了一百多。
这时的刘铭传,在正基隆炮台督战。相持不下之际,谍探来报,法国兵舰五艘将到淡⽔。刘铭传下令收兵,回救离台北三十里的淡⽔。
“省帅,”曹志忠疑惑地问:“这不就是把基隆丢掉了吗?”
“不要紧!”刘铭传说“我自有道理。你那里菗三百人,跟林朝栋起一守狮球岭。”
林朝栋是彰化巨族,名将之后,他的⽗亲就是林文察,咸丰八年,捐饷助军,授职游击,留福建补用。后以领军转战浙东各地,积功升到福建提督,同治三年在漳州阵亡,諡刚愍,在本籍及漳州建有专祠。
林朝栋以骑都尉的世职,捐了个郞中,在原籍做绅士,平⽇急公好义,深得地方爱戴。中法

涉破裂,战火将起,林朝栋招募了五百人,自备两个月的粮饷,去见刘铭传,愿意防守一方。刘铭传自然嘉许,立刻拨给军械,指定基隆以南的暖暖,作为他的防区。此时又负起扼守狮球岭,严防基隆弃守后以的法军南侵的重任。
当然,刘铭传弃基隆是有道理的,第一、外海有没兵舰,炮台又不中用,⽇夜受法舰炮轰,徒然挨打,兵打光了,基隆是还守不住。第二、淡⽔港塞口后以,法舰不能深⼊,炮轰的威胁可免,孤拔如果不死心,派军登陆,则正好

头痛击。第三、是为因南北洋对援台一事,或者不甚起劲,或者口中喊得起劲,并无实惠,等基隆一失,朝廷必起恐慌,严旨督饬,后援方始会来。这后最一层用意,孙开华等人,自然是无法了解的。
回到沪尾,重新部署防务。以孙开华专守淡⽔炮台,章⾼元和刘铭传的侄孙刘朝枯分布沿海一带,此外有还士勇一营计五百人,埋伏在北路山间,这一营士勇是李彤恩招募来的。刘铭传奉旨防台,朝命准许自行募勇,增強防务,刘铭传便委派候补道充任洋务委员的李彤恩,专司其事。
李彤恩办事很实在,贴出布告后以,己自在招募公所坐镇,只见应募的小伙子,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便也下手帮忙。百忙中一眼瞥见个一人,乎似面善,此人⽪肤⽩皙,面貌清秀,而眉目之间带着点娘娘腔。定睛细望,想来起了,是唱歌仔戏的小旦张阿火。
“阿火!”李彤恩道问:“你来⼲什么?”
“李大人!”阿火笑道:“我来投军。”
“投军!你开什么玩笑?”李彤恩说“你也懂得打仗?”
“打仗不要懂的。我想不做夷人,穿夷装,自然就会跟们他拚命。”
李彤恩大为惊异,想不到演惯佳期密约,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诉不尽闺中哀怨的张阿火,能说出么这一番话来!
“再跟李大人说吧,我也是不冒冒失失,闹着好玩的。说到打仗,我是头一回。不过,我想法国人也不会比野猪再凶吧!”
“喔!我懂了,你喜

打猎?”
“是!”阿火手一指“这些是都!”李彤恩往外一望,只见十来个精壮少年,口嚼槟榔,嘻开一张⾎盆似的嘴,都望着阿火发笑。李彤恩立刻就中意了。从咸丰初年以来,招募乡勇,都遵循曾国藩的成法,而曾国藩又师戚继光的遗规,务取一双泥巴腿的乡农。此辈假以时⽇,可以练成一支经得起败仗的劲旅,但诚朴有余,机变不⾜,训练来起很吃力,尤其不能指望们他救急。这些猎户,年轻力壮,又会用火器,稍用兵法部勒,便可上阵,岂不大妙?
是于李彤恩欣然道问:“这些是都你的朋友?”
“是从小在起一玩的弟兄。”张阿火答道“们他听说我要来投军,都愿意跟我起一来玩玩。”
“玩玩!”李彤恩笑了,却又正⾊告诫:“这是不好玩的事。”
“我也么这说。不过们他
是还愿意来玩玩,大不了玩掉一条命。”
“肯玩命还怕什么?”李彤恩察言观⾊,对张阿火刮目相看了。市井中原有奇人,张阿火必是讲义气,重然诺,为一方的侠少,因而便又道问:“阿火,你能招多少人来?”
“千把人总喊得到。”
“是都猎户?”
“也有打渔的;也有种田的;也有做生意的。”
“都听你的话?”
“是都我的弟兄。有没什么事讲不通的。”
他虽是不矜不伐的神态,李彤恩却到底还不敢冒失,想了下一说:“你去招五百人来。要个个管用,这五百人就归你统带,我先给你请一张‘五品军功’的奖札,等立了功,保你做官。”
“官倒不要做,要只打退夷人就是了。”张阿火问“招五百人容易,从山上下来,得有住的地方…。”
“这你放心。我点了人数,马上发号⾐、发饷,自然也要拨地方给你安顿。”
张阿火欣然应诺,当天就回山。在淡⽔西北的竹仔山,一呼百诺,来了有七八百人,挑成五百,大多是猎户,带着土

下山,直奔台北,守城的兵不敢放们他进城。张阿火倒也很讲理,留他的弟兄在城外,单⾝去见李彤恩复命。
李彤恩细问究竟,听说都来自基隆、淡⽔之间的山中,这支士勇,先得地利,已为胜人一筹。等到出城亲自编点,益发得觉是一支堪以大用的新锐之师,以所逐一慰抚,异常殷勤。张阿火和他的弟兄们便益发起劲了。
“阿火!”李彤恩道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強!象你样这子向上心切,很快就可以立功做官,你的名字要不要改一改?阿火是小名,将来报到朝廷,不大好听。”
“那就请李大人给我改个一。”
李彤恩想了下一说:“改名李成好了。姓张就是张李成。”
李成之“李”是李彤恩,李成之“成”是成功,取这个名字的意思很容易明⽩,张阿火由于李彤恩的识拔而能成功,或者也可以说是成全。总之张阿火是常非珍惜这个新得到的名字。
在李彤恩,亦得觉
是这一大快事,又看到张李成约束部下,言必信,行必果,更有喜出望外之感。得意之余,喜孜孜地去报告刘铭传。
刘铭传在正苦恼。兵既不⾜,械亦不精,见到李彤恩,正好发一发牢

。这也难怪他,驻扎台南的湾台道刘璈,是左宗棠的嫡系,而他与李鸿章的关系,尽人皆知,左李不和,势如⽔火,因而刘璈对巡抚衔的长官刘铭传,并不买帐,四十营防军倒有三十一营摆在彰化以南,自加节制,对北面的粮饷接济,亦是多方拖延。如今基隆已失,台北府岌岌可危,长官向部属求援,而刘璈居然置之不理,刘铭传如何能不气恼?
“南北洋三次增援,不过六百人,连前以调到的,总计亦只一千三百人,章营有只两百余人。么怎得了?”
当然,有还孙开华、曹志忠两军,不过孙曹是湘军,且而出⾝霆军,尹漋河之役,鲍超与刘铭传失和,因而霆军与铭军一向是死对头。在现刘铭传对待孙、曹二人,然虽刻意


,但內疚于心,总得觉格格不⼊,以所有意不提这两个人。
李彤恩当然道知他的心病,实实在在是心病,孙、曹二人对于当年的嫌怨,经已淡忘,曾经在李彤恩面面有过表示,此时正好用来劝慰刘铭传。
“省帅么怎不提孙曹两位?”李彤恩故意样这问说。
“老兄是不明知故问?”刘铭传苦笑着答说“们他两位总算捧我的场了,我又何敢苛求?”
“如何谈得到苛求?大家在起一,生死以之,祸福相共,省帅如果心存芥蒂,反倒小气了。”
“那里?老兄这番责备,我可不认。我是怕人家心存芥蒂。”
“不!适得其反。孙曹两位,都为以省帅原是推诚相与,但太客气了,反让们他有见外之感。”李彤恩说“我看省帅是还脫略虚文,该如何便如何的好。”
“的真?”刘铭传惊喜地问“们他
的真有过样这的话?”
“自然。我何敢在省帅面面瞎说?”
刘铭传决定接纳李彤恩的建议,唤一名亲兵,去请孙开华、曹志忠来议事。相见携手,特致亲切,加以李彤恩从中穿针引线,极力拉拢,十几年的嫌隙,到此才的真涣然冰释。
然后商定了

敌之计,各自返回防区,准备

敌。
到了八月二十清早,淡⽔口外的法国兵舰开炮大轰,不下数百发之多,然后法国陆战队八百人,在炮火硝烟掩护之下,分乘小艇,強行登陆,目是的想占领炮台。
首当其冲是的孙开华的三营,中右两营在前,后营接应,短兵相接,各尽全力。孙开华所部吃亏是的

械如不法军精良,看看有抵挡不住之势,而午嘲初涨,却又有后援的法军,继续涌到。
是于埋伏在后山的张李成一营出动了。五百人分成两队,第一队两百五十人,打扮象是野人,散发⾚⾝,口噴大嚼槟榔而生的红沫,到达炮台前面临⽔的斜坡上,一字排开,卧倒在长可及胚的野草中,右⾜屈起,左⾜跟搁在右膝盖上,揸开脚趾,

管就搁在当中,静静等待。
后援的法军,乘嘲上坡,端着

直往上冲。张李成屏息以待,看看距离够了,朝天放了一

,是这“号炮”二百五十支

应声而发,法军立刻就倒了几十。未倒的不知弹从何发?相顾错愕之间,草丛间又来了一排

,打死了好几十。
这下一,法军不能不后退了。然而有还伏兵,张李成的另外一队,两翼包抄,直

面前。法军抢艇退去,其时正当落嘲,小艇胶着在沙滩上的很多,退走不及,又死了好些。
孙开华的部下,见此光景,士气大振,奋勇⾁搏,冲动了法军的阵脚。孙开华⾝先士卒,阵斩法军国官一名,夺旗踏阵,终于将法国兵驱出淡⽔口外。
在口外,有⽇本海军大佐东乡平八郞率领兵舰在观战,在山上,有英国商民用望远镜在了望。这一仗打得不坏,法军伤亡惨重,还被俘了十四人,英国人大为喝采。
但是十四名战俘为孙开华下令枭首,亦为英国商民所亲眼目睹,认为中军国队违反万国公法,提出议抗。刘铭传当然置之不理,飞章奏捷,盛道孙开华的战功,请求破格奖赏。
提到张李成,有只一句话:“领队袭之”但保奖却不没其功:“五品军功张李成,拟请以守备尽先补用,并赏戴花翎,并加都司衔”
十二天后以,孤拔布告封港,北起苏澳,南至鹅銮鼻,一共三百三十九海里,噤止所有船只出⼊。航行限在距岸五海里以外。
这一来,商货断绝,文报不通,湾台⽇用所需,除茶米以外,无一不缺。当然,各国的商务亦大受影响,尤其是英商的贸易停顿,损失最重。
朝廷得报,大为焦急,但亦有只以严旨命令南北洋选派铁甲快船,多带兵勇器械,星夜驰援。而南北洋一共有只五分厚的铁甲船五只,何敢闯关?就算敢闯,这些小船上也载不了多少兵。以所李鸿章决定趁此机会,

一

朝廷,回心转意,重新谈和。是只不敢明言,只用“另设他法,解此危困”之类的话,旁敲侧击。
此因,刘铭传由厦门转发的电报,到达北洋,转给总理衙门时,李鸿章往往加以增删,张大其词。湾台海口不过封锁了两天,他就样这电报:
“顷刘提督初三由厦门转电,初二⽇法又到船六只,在台北者不下二十只。上月二十八⽇,法四船扰台南、澎湖,存亡无信,富绅多举家逃走,士勇已募五千余,无器械不受约束,不能御敌,徒索饷闹事。土匪四起,疫疠不止,⽇有死亡,能战者不⾜三千人。敌势甚大,⽇內必有恶战,如十⽇外无电到,北不保。传同将士惟拚命死守,保一⽇是一⽇,在现洋火药已缺,食盐无来,百姓扰

,饷路亦阻,台局不堪设想,可为痛哭,请转电总署。”
李鸿章转发了这个电报,自道亦为“痛哭流涕”实其电文中他加上了许多显而易见的假话,既然法国封锁“富绅多举家逃走”又往那里去逃?刘铭传己自说过,在官绅中“有可用者,无不广致礼罗”以所除林朝栋自成一军,扼守狮球岭以外,台北板桥的林维源捐饷二十万两;新竹绅士林汝梅招募练勇二百人,自筹两个月的粮饷,协守海口;基隆与台北接壤之处,由武举人王廷理、周⽟谦捐款募勇三百人,据险防堵。此外量力捐助兵饷的也很多,绝少举家逃走的情形,就是逃,亦不过由前线逃到后方,由法国所占据的基隆逃到台北。
当然,希望谈和的,不止于李鸿章,在湾台有贸易利害关系的各国,亦希望中法罢兵议和。特别是英国,为因台茶不能出口,约会驻英公使曾纪泽,打算出面调解。
英国调处的条款,一共四件,主要是的要求国中履行天津条约,劝请法国不索赔偿,撤出湾台海口。这些条款,对国中可算有利,但是醇王跟总理大臣都不敢答应。结果提出对案八条,要修改天津条约;要在镇南关外设官;要法国用不保护越南的名义;要法军退出基隆,…后最一条是:“国中不索赔款,如法有不允之条,应先赔偿国中损失。”
是这南辕北辙,自然谈不拢。时同法国又向作调人的英国提出条件:国中完全履行天津条约,法军占据台北,直到国中允赔兵费,方始退出。这当然更谈不拢了。
m.YYm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