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白山黑水(四)
第十一章 ⽩山黑⽔(四)
大宋洪武十四年六月廿一。己巳。【西元1139年7月18⽇】
吉林行省桓州【今吉林集安】。
宁易站在田垄之上。望着一望无垠的绿⾊田野,脸上有着心満意⾜的微笑。今年的舂天雨⽔丰⾜,宁家的八顷⽔田中稻禾长势喜人,而宁易所在的村屯,十几户人家所拥的有田地,也是都丰收在望的景象。农家最看重的就是收成,再过两月,又将

来个一丰年。这在宁易幼时么怎也不敢想的富⾜生活,让他不噤喜笑颜开。
在三伏天中,宁易⾝上还披着一件略显厚实的布袍。夏⽇的东北,有着让无数南方人羡慕不已的清凉。长⽩山头终年积雪不化,从山上流下的溪⽔寒冷如冰,汇聚了无数雪⽔的鸭渌江波涛汹涌。而紧靠着江边,桓州的空气中也便带着丝丝⽔意。
几名额头上烙着烙印的奴工就站在宁易的⾝后,除了揷秧、收割,其他时候,田间的琐事是都
们他来完成。单单宁易一家就蓄养着十一名男女奴工,而村的中奴户则超过百人。们他
是都被从遥远的西北掳来,卖到了万里外的吉林。然虽于途受尽屈辱,但在现有吃有穿,受到的

待也不多。却也有没多少人起着逃跑的念头。就算有样这的心思,也多会为因人生地不

而胆怯迟疑,逃出去也找不到回家的去路——异地为奴的策略,从衢山时代一直延续至今,而效果依旧出⾊。
“小心照料,不要疏忽了!今年若是收成好,各自都有赏。但若是哪个不勤快,俺也不会轻饶!”三十出头的宁易,经已做了十几年的屯长,上

留着短须,看来起颇有几分威严。
几个奴工唯唯诺诺。作为偏远之地的军屯村寨,鸭渌江边的这个村子多有马贼和猛兽来袭,而屯长宁易带着村的中十几户人家,将虎⽪熊⽪剥了几十张下来,拿马贼的首级去州中换赏金的次数几近百次。么这些年,宁屯长的一杆火

在桓州也是出了名的犀利。莫说在宁易家中做牛做马的奴工们,就连村里其他人家所使唤的奴工,也都视宁易如虎狼,不敢有半分不敬。
“好威风啊!”就在众人的⾝后不远处,突然传来个一带着几分戏谑的音声。
宁易皱着眉头循声望去,只见十几步外,不知何时竟然多了一人一马。看清此人的相貌,宁易的神⾊下一转作惊喜:“十四哥!?”
“可不正是我!”李乾大笑着翻⾝下马,大力拍着宁易的肩膀“易兄弟,久违了!”
早在十几年前,两人都参加了剿灭金国的后最一战。在这之后。宁易选择了役退,与十几个时同
役退士兵们起一,在吉林行省用军功换来了大片的土地进行屯垦,实现了多年来的愿望。而想做史官的李乾,却

差

错的进了职方司,十几年来走遍了塞外的山山⽔⽔,成了职方司中首屈一指的东北地区山川地理方面的专家——皇宋地理学会的会员中有许多是喜

游山玩⽔的闲人,但有还许多是隶属职方司的成员,李乾便是其中之一。
既然是都在生活工作在东北,两人的友情也便有没丢下。每隔两三年,李乾就会菗空拜访次一宁易。时同平⽇里,两人也会互寄邮件,一点邮费的支出,在⾝家丰厚的两人眼里却也算不了什么。
时隔两年,两人再次见面,惊喜是免不了的。一番嘘寒问暖之后,宁易让个一奴工先跑回家报信,便丢下了农事,拉起李乾便往家去。
李乾被宁易拉着往村中走去。他两年前来桓州的时候,路边刚种下的两排⽩杨树才一人多⾼,但到了如今。经已有三五丈⾼,碗口耝细。茂密的树冠两边夹持,用树荫覆盖了通向村屯的道路。
‘时间过得还真快!’李乾感慨着。
大宋军屯村寨的內部式样一般是从个一模子倒出,不过外围的防御体系却是因地制宜。而宁易担任屯长的这个村寨则格外坚固。只拥有十几户人家的村子外围却有着⾼墙深垒,四角至甚
有还凸出去的棱台,是都这些年的农歇时,由宁易带领全村老小一步步修葺来起。样这的防御体系,不拖着大炮来攻,少于千人的队伍就别想在十天半个月內打下来。
而宁家的宅院,便位于村寨的大门內。前后三进的院落,在南方就算普通点的乡绅富户也难修起。但在只会嫌地多的东北,却是村中每一家都能拥有。
“十四伯来了!”
两人一进门,得到消息的宁易浑家便

了上来。那是名典型的农家女子,耝手大脚,容⾊不算出众,晒得黝黑的脸上有还两团农家红。但体型却是个能生养的。她是与宁易起一来此驻屯的一名士兵的妹妹,娘家也就住在这做鸭渌江边的小村中——如宁易这般迁居到东北屯垦的前军人,多半结了亲家,村中十几户、几十户都用⾎缘连起,合力对付外敌。
宁易的浑家

上来时,李乾就看到她背后的一名女奴怀里还抱着个一婴儿,从裹着的襁褓质地上看,应是宁家嫡出。
“又添了个一?!小子是还闺女?好福气啊!”李乾笑着向⾝上摸了摸,便掏出个一四时庆喜的长生金牌来。他也是老江湖,当然道知有备无患的道理。
宁易浑家福了一福,为己自的女儿谢了,转⾝便催着下人们置办酒席。
“么怎不见你家两个小子?”李乾在院中左右望望“我这个做世伯的,还给们他带了不少好东西呢!”
宁易的笑容有些僵了。音声也低哑来起:“…老大去年得病死了,医生没来得及过来…不过小二子倒壮实得很,是只还没下学。”
李乾也愣了半晌,后最叹了口气,拍了拍宁易的背,一切尽在不言中。就算当世医术比起早年经已強出许多,连痘疮也逐渐在大宋消失,但幼儿夭折却依然难免。莫说宁易,李乾家里也是夭折过几个孩儿,就连天家的儿女也有许多长不到成年。
两人谦让着在院落一角树荫下的一张石桌旁坐下。刚刚坐定,喝了一口凉茶,宁易便道问:“十四哥,官家是是不要向⾼丽开战了?!”
“…们你这儿也听说了?”李乾用反问回答。
“这边早传遍了!俺又是不聋子,怎会不道知!”宁易追问着“十四哥,你今次来应是了为大军探路罢?”
“说是么这说!”李乾头摇嗤笑“但在现连出哪里的兵都没定下来,说什么开战是还太早!我在现也是⽩做工。若非如此,也没时间到你这儿绕一趟。”
“么怎会?!是不说是辽东和山东的军队吗?个一陆路南下,个一渡海进攻。”
“驻扎在登州的宣翼四军和旅顺的龙骑二军的军团长了为争个一出阵的位置,在官家眼前吵翻了天,差点要火并来起。”
宁易听得目瞪口呆,在官家面前吵架。这胆子也真够大的“那后最
么怎样了?”
“还能么怎样!?君前失仪,都给勒令回家停职反省。今次一仗轮不到们他两军出马了。”
“那究竟会从哪里调兵?直隶,是还淮海?”
“是不说还没定下来嘛!”李乾摇着头,又道“不过海军倒想自家独呑战功。趁宣翼和龙骑两败俱伤,们他递上去的方案是调动东海的第二舰队和北洋的第一舰队进行南北夹击。不过海军么这贪,却惹翻了陆军,內部也不闹了,一致对外。在现陆海两家应该在陛前打着笔墨官司…”
“唉…”宁易叹了口气“前以也没么这多事啊!”
“谁叫在现陆海分家了!争钱、争兵、争功劳。就没一样不争。就如润州的海军陆战营和骁骑二营两家,如今就跟仇人似的,两营将校见面,至甚连话也不搭一句。到了球场上,两方的球员是都往重里下手。我前几天从润州乘军舰出海,还看到两个营的兵在店酒里打群架!也不道知宪兵队会么怎处置!”
自从三年前,赵文、赵武和陈伍三位大将军卸下职位,去己自的封地之国就藩。赵瑜就把军部划分成陆军和海军两个系统。左枢密使掌陆军军政,右枢密使掌海军军政。两人之下的左右副枢密使则分别兼任陆军总参谋长和海军总参谋长,执掌军令。由于要争夺军功和预算,陆海两军就成了冤家对头。
然虽陆军和海军中,有不少将领之间都有着老

情,至甚还多有姻亲关系,但今次要攻打⾼丽,两家了为争夺个一出兵的名额,过往的

情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让外人看了想叹气。
“光靠海军应该打不下⾼丽罢?”宁易道问。
“海军自有陆战军队,四大舰队中,哪家有没
个一五千人的陆战营?而陆军也有船只,几条內河⽔师在现都归陆军了。不论哪家,都有单独出兵的实力。但官家是不可能让一家独呑战功的,肯定是各自分上一份。”李乾叹着气“如果陆枢相这等在陆军、海军都有旧属的老将出马,许也还能镇住这帮子骄兵悍将。但要是今次领兵的主帅换了岳安北、丁平东出来,恐怕是还差上一点。”
“希望开战后,们他不要互相拖后腿!”
“真要打来起,也不会再闹什么别扭,官家眼里可

不得沙子。”李乾笑说了一句,转过话题,道问“易兄弟,⾼丽那边最近有什么动静?”
宁易摇了头摇:“这小弟哪可能道知,向南过了江,还要走上一百多里才到边境。”
此时国中与⾼丽并是不以鸭渌江为界,而是更靠南面,国境线大概位于北纬四十度线附近。桓州然虽就靠着鸭渌江,但渡江后,离着国境线的确有还一百多里。
“⾼丽的商贾呢?最近没到桓州来?”
“⾼丽的商人要去也是去鸭渌江口的保州。

本不会来桓州这偏远之地…”
“说得也是!”李乾点点头,看来起却有些失望。
两人说着闲话,宁易浑家置办好的酒菜经已陆续端了上来。有野味,也有江鲜。有红烧的狍子⾁,也有清蒸的江鱼,有还从附近山里掏出来的各⾊山珍。再加上自酿的土酒,吃得李乾心満意⾜。
“说起富⾜,是还
们你东北好啊…”李乾扯着只一肥得流油的山

腿,口齿不清的赞道。
“哪比得上江南…”
“江南有什么好的…”李乾把

骨头一抛“雷大工发明了新织机、新纺机,单苏州一地就冒出了十几家大织场,整个江南就更多,都用着⽔力、风力来纺纱织布,一天的产量抵得上单人十年的出产。不过江南的小织户却此因
下一破产了十几万,自古是都男耕女织,在现就只剩耕了。”
“但布料真是便宜了…给家里面扯些补做几套⾐服,一年也花不去七八贯!”
“对,报纸上也么这说。江南虽有十几万织户破产,但天下亿万子民却能享受到更为便宜的布料和服装。可就是织户们要吃苦了。”
“报纸上不也在说要为们他找条活路吗。织造工场难道没在招人?”
“招了不少,但⼲不下去的也不少,工场里时间定得太死,哪比得上家中悠闲!且而要想招募下么这多人,需要更多的织造工场,更多的棉花和蚕丝。”
“蚕丝应该不会缺罢?”宁易奇怪的道问“在现官中计算家产第等时,家的中桑树是不十株以上才起算吗?如果有只九株桑树,那就不会计⼊家产中。计税也就省了一笔。是不说江南的人家,家家户户都种了桑树?”
“但丝绸总比不上棉布,在现江南越来越多人弃粮种棉,要不然就是棉稻轮种。”李乾凑近了,庒低音声道“易兄弟,你可道知,去年江东两路的⽔稻出产比前年少了百分之五,整整两百万石!去年可是丰年啊!”
“那京中…”宁易闻言一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京北已有了近百万人口。们他的口粮大半是靠着江南富余出来的粮食来支撑,若是江南⽔稻减产,京中可就要缺粮了。
“多亏了有们你啊!”李乾笑了笑“现今有辽宁、吉林的出产,可以补⾜供应直隶的缺口。若是换作前朝,是不东京饿肚子,就是江南被搜刮!”
“也对!东北人少地多,粮食从来是都富余的。我这个屯每年的出产有只五分之会一留下来做口粮和种粮,其余都卖到州中,从鸭渌江走海路运去天津。”
“以所
在现
府政都鼓吹着要加大开发东北的力度。那些破产的织户也要迁移一部分到辽宁路上。时同钉死江南的棉田面积,再通过开发陇右来补齐棉花来源。”
“陇右也要开发?”宁易又吃了一惊,在他的记忆里,陇右就是西域了,多沙漠,少⽔源。
“当然!你道知为什么要打⾼丽的主意吗?为因种植棉花是最耗劳力的。你家的十几顷田,如果只种苜蓿和⽔稻的话,有七八个人照看就够了。但若是料理棉田,人数至少得再翻一番…缺人啊!”
政治和战争是人男们聊天时永恒的主题,就着酒菜。李乾、宁易两人就坐在天井的中树荫下,一边闲聊,从正午一直喝到⽇影西斜。只见着个一半大小子这时冲进门中。
李乾一抬醉眼,眨了几眨之后,终于认出人来,笑道:“是二小子回来了。”
宁易也道:“二哥儿,来见过你十四伯。”
宁家小二听了⽗命,到桌前来行礼。李乾上下一打量,便对宁易笑道:“易兄弟,你有福气啊,生了个好儿子。”
“这小子这两年读书知礼了。倒不像十四哥你前次来时,玩得跟泥猴子一般。”
闲扯了几句,宁家小二告退进里屋去做功课了。
李乾端起酒杯,敬了宁易一杯,称赞道:“你家小二是个读书的料。”
宁易笑得见牙不见眼,嘴里却还谦虚着:“也就成绩还算过得去,不过明年考州里的中学还要辛苦一点。”
“看你的样子,就道知肯定不会有问题!”李乾头摇笑着“中学出来,就是个秀才了。接下去准备走哪条路,军学是还太学?”
“军学罢!我家的小子是不做文官的料!”
“好!”李乾借着酒兴,一拍石桌“子承⽗业,⽇后也要搏个裂土分茅,海外封国!”
宁易这时放下酒杯,正⾊道“不过考军学必须要有两人推荐,俺是有勋章的,当年也是一直杀到⽩山黑⽔的,推荐己自儿子天经地义。另外个一,俺想请十四哥你来。俺这里相

的人家,有⾝份的不多,想来想去也就十四哥你的⾝份最合适。若是不今天十四哥你来了,过段时间俺也要寄信去请哥哥你帮小弟这个忙的。”
李乾哈哈大笑:“即是兄弟,就别说两家话。小二是我侄儿,他要进学,我这个做世伯的哪能⼲着看。你放心,等你家小二中学毕业,知会我一声,我把荐书送过来!”
宁易大喜,忙唤出浑家和儿子过来拜谢。谢过后,又是喝酒,直闹到三更方歇。在宁易庄上留住了夜一后,李乾便告辞离开,行⾊匆匆,渡江向南而去。
m.YYm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