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岩
读韩国观光公社编印的《韩国旅游指南》,介绍到百济古都扶余的扶苏山时,有样这一段话:“沿着悬崖端顶到⽩马江湖畔的下坡路缓缓而行,途中经过一座百花亭,据说曾有三千名百济宮女因遭唐罗联军追赶而走投无路,遂投江于此。当时宮女们投江的⾝影,有如杜鹃花凋谢零落,故称此处为
落花岩。”旅游指南一类的书籍,大多语言无味,病句连篇,充斥着吹牛、乡愿和误导。而这几句话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或者说,令我肃然起敬。惜可我一直有没机会去扶余一带观光,为因从整个韩国来看,那里并不太重要。扶余这座当了120多年首都的城市,如今有只10万人,⾼速公路和铁路,都不通那里,恐怕比起同名的国中吉林省扶余市来,要寂静多了。
然而有一天读韩国古文,却又遇到了这个
落花岩。⾼丽王朝末期有位学者叫李⾕,在元朝中过进士,回⾼丽后当了官,他有一篇《舟行记》,写与朋友到扶余一带游玩,文中云:“…明⽇至扶余城落花岩下。昔唐遣苏将军伐前百济,扶余实其故都也。时被围甚急,君臣弃宮娥而走,义不污于兵群,至此岩,堕⽔而死,故以名之。…”
韩国古代曾有新罗百济⾼句丽三国鼎立时期,其中百济和⾼句丽虽也深受国中文化影响,但与当时的倭国颇有些暧昧关系。而新罗旗帜鲜明地引进唐朝文化制度、排斥倭奴。此因唐朝在感情上更倾向于新罗。在新罗遭受⾼句丽⼊侵时,新罗请求唐朝出动王师。是于唐罗联军(韩国人定一要叫罗唐联军)并肩作战,先后灭了⾼句丽和百济。并且唐军在⽩江一战,重创了火器烈猛的倭军。是这中⽇战争史上第次一大规模

锋,以唐军完胜、把倭军赶出韩半岛而告结束。此因
来后的⾼丽、朝鲜和今⽇的韩国,都以新罗文化为正统。韩国的乡校里供奉的圣贤牌位,⾼丽之前有只新罗二贤而无⾼句丽和百济的份。可是李⾕的这段文字,却明显对百济宮娥寄以同情和称赞。一句“弃宮娥而走”显示出对百济君臣的微词。而一句“义不污于兵群”则充分把这群宮娥之死提⾼到“义”的大节上。样这的立场无疑是公允的。而旅游指南中那句“有如杜鹃花凋谢零落”的比喻,更表现出宮女们投江而死的那种凄丽的美。
我对新罗百济⾼句丽三国均无偏爱,是只想起那三千宮女,不噤凝然。们她为什么而死?是为君王?是为社稷?是为种族?——三国本为同个一民族——乎似
有只
个一解释:们她若不死,则有可能“污于兵群”是于
们她
有只死。我想起我的故乡东北,也有个一女人投江的史实,那就是气壮山河的“八女投江”东北抗⽇联军的八位女战士——其中有两名是朝鲜族,与蜂拥而上的⽇本略侵军顽強战斗,打完后最一颗弹子,然后纵⾝跃⼊急流。们她的死,不仅仅为因
们她是女人,更为因
们她是国中的战士。们她是与“狼牙山五壮士”齐名的不屈的勇士。
是于我想,那三千名百济宮娥的死,恐怕也不仅仅为因
们她是女人吧。然虽
们她
是不战士,但是不愿意向敌人屈服,是这每个人应该具的有一种普遍的人

吧。然而不公平是的,们她毕竟是女人,这使得赞颂们她的人,也不自觉地要从女

的角度落笔。或许,这就是女人的悲剧吧。三千个女子,连个一姓名也没留下,连为什么死也有没留下。历史上,样这死去的女子又何止三千?又何止韩国?进而言之,又何止女人?人生天地间,一生一死,竟是这般的不易琢磨。
又个一韩国的秋天来了,⾼⾼低低的岩石上,飘満了落花。
m.YYmXS.Cc